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主页 > 期刊导读 >

立足资源优势推广高效养羊对我县养羊情况的浅

一、基本生产情况

(1)羊的足迹遍布全县山山水水。我县七乡七镇,乡乡镇镇均有羊的足迹,在251个行政村(9个社区)中,有208个行政村有羊,占全部行政村个数的82.9%;养羊户数1237户,占全部农户户的2.16%;村均养羊户5.67户,户均养羊存栏136只;全县目前共有养羊园区101户,调查落实有羊的只有60户,养羊只。

(2)羊价走高,封山禁牧政策的延缓,养羊数量将止跌回增。2010-2012年我县羊存栏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分别为只、只和只。后随着林权改革后,封山禁牧政策没有兑现,部分养殖户又有了属于自己的山坡,随着羊价的不断走高,养羊利润的驱动,养殖户的信心开始回升,养殖户的规模有所扩大,原来退出的养殖户又重新购买母羊再次加入养羊行列。2013年开始羊存栏有所回升,2013年到2015年羊存栏分别为18.8万只、20.8万只和22万只。在对13个养羊户的调查询问中,11户有扩大养殖规模的欲望。因此预计2016年存栏数要有所上升。

二、存在的问题

(1)养殖方式仍以农户为主体,分散饲养为主导。全县注册的养羊合作社有101家,但通过调查发现有羊的合作社仅为60家,就这60家中能够真正发挥合作社作用的并不多。因此,传统的饲养习惯和以户为主体的分散饲养制约着养羊生产水平的提高。从品种改良、品质的提高、防疫、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无法实现快速提升与科学管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严重制约养羊业的快速发展。

(2)良种化程度低,生产品质不高。缺少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优良品种。我县目前羊品种主要是本地黑山羊,其个体小,出肉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虽然政府无偿提供了小尾寒羊与伯尔山羊种羊,但种羊少、改良慢,再加上粗放的放养方式,短期内无法实现肉用羊的快速改良。

(3)牧羊人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科学养羊意识差。我们在走访中所见的牧羊人年龄均为60岁左右的老者,多为文化程度低且无一技之长,无力外出打工甚至患有残疾的人才作为牧羊人,他们的养羊技术多为在平常实践和揣摩中积累的经验而已,谈不上科学养羊,更谈不上科学管理,严重阻碍着我县养羊业的快速发展。

(4)养羊设施配备陈旧落后,棚舍简陋。我县棚舍简陋,绝大多数圈舍冬不抗寒、夏不防暑,养羊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饲喂设施不配套,绝大多数没有饲草加工机械和环境控制设备。有些企业虽然有养羊设施和设备,但与实际生产不配套,不会应用,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影响企业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5)国家扶持政策好,但农民受益面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很多养殖户的养殖规模离国家扶持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要想扩大规模还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因此一部分养殖户由于资金有限,面对国家良好政策只能望而兴叹,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三、几点建议

(1)广泛开辟饲料资源,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走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道路。目前我县圈舍饲养发展主要受制于当地饲草料供应不足,不得不从河南等地购进草料,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就是要引草入田,狠抓草业建设,改良天然草场,加大秸秆加工转化力度,转变饲养方式,改变单一分散放牧方式,走放养与圈舍饲养相结合的道路,使养羊业由传统的小规模分散饲养这种低科技低附加值的低效生产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适度规模化高效生产模式转变,使养羊业由养殖户传统的副业性经营逐步过渡到养羊业在家庭经济收入中占主导地位的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专业合作社的真正作用。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饲养条件,培养扶持规模养殖,提高牧羊人员素质。在自然资源不断恶化的今天,在牧羊人员程度低下的现在,必须靠政府扶持,要将畜禽养殖作为扶贫攻坚、农民增收的一项产业,做好长期规划,在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他们去影响和带动我县养羊业的发展。加强配套设施,减轻牧羊人的劳动强度,吸引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养羊行列,从而改善牧羊人的素质,培养科学饲养科学管理的人才队伍。对于新建的养殖企业要在选址、环保上重点把关,避免因影响环境而被关停。

(3)推广肉羊养殖技术,转变肉羊生产方式。在继续推广现有的“四化养羊”技术基础上,依托有关部门以及现有的技术和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以羔羊和母羊饲养技术、育成羊培育和育肥技术、人工草地种植、青贮饲料加工技术、使用青贮饲料技术、人工草地放牧结合补饲或半放牧半舍饲技术、肉羊舍饲养技术、高效肉羊饲料技术、添加剂使用技术、防疫技术等为重点,加强科学研究和攻克技术难题,不断完善和提高配套科技水平,加强对肉羊养殖户配套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和培训工作,改变原有以天然草山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从而提高科学养羊水平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