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干旱成因及抗旱减灾对策浅析
1 自然地理气候概况
永昌县是甘肃省农业生产的重要县之一和全省商品粮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耕地面积达到了120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的面积每年也维持在80万亩左右。该县常年年均降水量仅有185MM,但是每年的蒸发量高达2000MM,属于西北地区的干旱荒漠区,降雨稀少且气候干燥。该县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境内东、西两河流,属于内陆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主要依赖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这两个主要的补给途径。多年来,由于境内的东、西大河上游的草原被大量垦荒,并且放牧超载和煤矿超采、草原植被遭到破坏以及水源涵养林被破坏等,再加上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祁连山的冰川和雪线逐年向上移动,境内的河流径流量也每年逐步缩减。随着金昌市城镇化进程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川化工公司、金化集团以及金川公司等一些大中型的企业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建设,使得市政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幅度大幅增加,而且工农业用水的矛盾也逐步加剧,再加上地下水被持续的开采,使得地下水位也逐步下降,并且境内部分区域的泉水干涸、水资源的矛盾也呈现突出的态势,干旱缺水已成为永昌县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制约性因素[1-3]。
2 干旱成因
2.1 自然降水少,蒸发量大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因素
永昌县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县境内降水和蒸发地域性、时效性非常明显,二者之间成反向关系。一是在地域上,降水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平原区少,山区多。多年平均降水情况是南部祁连山区大于350MM,浅山区200—250MM,走廊平川区115—185MM;而多年平均蒸发量是祁连山区500—1000MM左右,浅山区1000—1300MM左右,走廊平川区1300-1600MM左右,强烈的蒸发是导致我县干旱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在时段上,降水多集中在6—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4%,4—5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13.6%,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12.4%。夏末初秋降雨量多,冬春两季少,特别是春季降水少,易发生春旱。
2.2 资源性缺水导致干旱发生
全县水资源为金昌“镍都”共有的水资源,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20立米,不及全国人均水平的1/2。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300立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6,水资源短缺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全市被列为全国110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性缺水城市之一。资源性缺水在客观上决定了干旱的发生。
2.3 河源径流量年内水量分配不均,导致干旱成灾
我县东、西两大河流的共同特点是年内水量分配不均匀,据东、西两大河流资料统计分析,汛期6—9月份来水约占年径流量的62%以上,4—5月来水占年径流量的15%左右,10—3月约占23%左右。灌溉期4—6月来水量少,仅占年径流量的25%,而同期灌溉需水量则占全年灌溉需水量的50%以上,造成供需失衡,致使农田得不到适时适量灌溉而减产,形成旱灾。
据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秋旱、冬季干旱在我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而5-7月上旬出现的春末初夏干旱已成为我县的主要干旱时段,对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危害最大,其造成的损失也最大[4]。
3 抗旱减灾的措施
3.1 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增加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是增强抗御自然旱灾的根本途径。一是在“引硫济金”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引大济西”调水工程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争取从青海省大通河实施调水,从根本上解决永昌县乃至金昌市干旱缺水问题。二是抓好韩家峡水库工程项目建设,水库前期征地、拆迁已结束,抓紧工程开工建设。该水库的建设将改善全县水库调蓄能力不足,丰枯不能相济的现状,有效提升下游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供水的保障程度。三是积极借鉴甘肃武威市古浪乡黄花滩移民新村调节蓄水池建设的成功经验,争取项目资金,在我县河水灌区应大力推广建设,承接非灌溉期水库泄水或降雨引发的洪水,缓解用水紧张矛盾[5]。
3.2 积极发展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渠道利用率
“十四五”时期,要积极争取和实施东、西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开展金川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实施,重点对总干渠、干渠、支渠等骨干输水渠道进行混凝土衬砌,对斗农渠配水渠道进行配套建设,提高渠道利用率,减少渠道输水损失。完善节水灌溉制度和量测水设施,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