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主页 > 期刊导读 >

病理学技术资源在科研和实验教学方面的实践与

病理学技术资源平台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支持,是我校病理诊断中心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文献中,比较多见的报道是关于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资源平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实验教学与共享平台的研究等[1-6],而有关技术资源平台的建设研究较少。本文以学校病理诊断中心建设为契机,完善了病理学系擅长的技术项目并提供学习平台,让科研工作者与大学生在应用相关技术方面少走弯路,提高科研质量与效率。以下主要从病理学技术资源服务科研与实验方面,来阐述其对实验教学建设及在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与体会。

1 病理诊断中心开展的工作及论文成果转化研究生实验教学内容

1.1 已从事的工作开展实验教学

高校病理诊断中心除了面向临床,还承载着教学与科研任务,怎样处理好医、教、研之间的关系,使三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是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7-10]。目前,我校病理诊断中心主要从事各种动物模型与人体组织的常规脱水、包埋、制片,冰冻制片,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细胞学TCT制片及染色,肿瘤细胞核DNA定量分析,肌病酶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分子病理等技术。这些技术制作成标准作业程序(SOP)、视频教程,形成实验规范指南。鉴于此,我们开设相关内容的实验教学,如:组织常规制片技术、特殊染色技术与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与方法等科研应用教程,作为基础性实验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5+3)临床医学开设了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了蛋白技术实验教学。

1.2 论文成果转化实验教学内容

将实验室老师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引进实验教学,进行有别于传统教材内容的验证性实验。以作者发表在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上的文章《两种改良脱水程序在小白鼠不同组织处理中的应用比较》为例[11]开设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掌握小动物组织的脱水、透明、浸蜡及切片染色的方法,通过对小白鼠心、肝、脾、肺、肾、脑等组织两种脱水处理程序的研究,清楚标本从固定到脱水、透明、浸蜡,以及组织包埋、切片、染色等完整的研究与工作程序。学生在这一实践中,验证了以上论文的真实、可操作性。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学生反馈这样新颖又结合实际工作的实验教学内容,改观了原有实验课一成不变的教材,不仅让大学生了解发表论文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科研实践知识与实验技能,并且推广、应用了老师的科研论文成果。

2 病理诊断中心仪器设备及场所为实验教学过程提供资源

2.1 已有仪器设备分类教学

实验教学过程要有实验场所及实验设备,以校病理诊断中心为例,现拥有取材室、细胞室、冰冻制片室、尸体解剖室、常规制片室、特殊染色室、免疫组化室、分子室(共建)、诊断室和资料室等用房,以及各类研究设备,部分实验仪器及用途见表1。实验室根据仪器属性的不同,可设计相应的实验教学。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现有仪器,让学生学会仪器操作,并对所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维护知识也逐渐熟悉。分类实验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也为他们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2]。

2.2 示范开展自主性实验

中心现有的仪器设备对有一定科研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提供共享(预约开放),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13]。在常规制片实践中,发现有个别胃黏膜活检标本,HE染色细胞核结构模糊不清(发灰)。在查阅相关文献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H-E染色切片灰染修复方法的比较[14],该实验将需要高温高压修复,并优化各种不同方法的修复条件,同时需要应用自动组织脱水机、包埋机、石蜡切片机、生物显微镜,还需用高压锅、微波炉比较不同修复方法对染色的影响。这一实验内容,充分利用了脱水包埋制片设备及部分免疫组化实验仪器的功能,学生不仅熟悉、熟练了仪器使用,也探讨了组织片染色不良的改进方法,达到较好的示范实验效果。

表1 部分实验仪器及用途

3 借助病理诊断中心人员及科研优势开设创新研究型实验专业课

我校病理诊断中心研究人员梯队合理、学术氛围浓郁,中心拥有所需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从而为有效地开设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15]。中心主要从事病理教学、外科病理诊断以及肿瘤病理和肌病病理方向的创新研究,近年来在研课题包括国家、省部以及市(厅)级项目10余项。诊断中心的科研团队可结合在研的课题,与学生分享研究思路,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参与某一阶段的科研过程。病理学系所在的基础医学院,有五年制基础医学和四年制生物信息学两个本科专业,还招收培养基础医学各二级学科博硕士研究生,以及生物学各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申请早科研的学生组建若干科研小组,与老师共同拟定创新型研究的主题及技术路线。例如结合本中心的科研项目,可以开展不同方法制备大鼠脊髓新鲜组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的比较,这一过程结合已经开设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课予以展开。该项目是“蝎毒结肠靶向制剂对慢性内脏高敏的作用及机制“(此系作者参与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分支内容。首先让学生科研小组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形成综述报告,了解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从ABC、PAP法,再到现在的聚合物技术,通过查阅文献学生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的发展体系,不仅对抗原与抗体结合有感性认识,而且对抗体的选用、修复,石蜡组织与新鲜组织抗原的暴露方法与保持,以及不同组织的免疫组化实验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这样学生模拟了从开始就参与科研方案的过程,有助于他们日后针对自己课题独立开展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科研小组也可针对研究内容的某个部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在中心平台上开展工作。工作与研究的内容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与实验空间。同时,锻炼与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团队的分工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