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主页 > 综合新闻 >

自然资源部:在贫困区发现各类地质遗迹景观资

人民网北京12月15日电 (丁亦鑫)15日下午,国新办举行自然资源政策支持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主任吴登定介绍道,以找水打井、富硒土地、灾害防治、地质旅游和绿色矿山为主的“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为解决贫困地区就业增收取得了实际成效。其中,在贫困区调查发现各类地质遗迹景观资源2200多处,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吴登定指出,地质扶贫主要是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在查明贫困地区资源环境禀赋的基础上,从转化资源优势、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两方面着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吴登定介绍说,“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主要包含以下五方面成效:

一是找水打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的饮水安全问题,在江西赣南红层区、滇桂黔岩溶区和西部干旱区等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地区,深入调查摸底,精准对接需求,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实行一点一策,成功找水打井1600多眼,总涌水量超过20万吨/天,为严重缺水地区贫困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水源保障。

二是调查富硒土地,支撑富硒产业发展。先后在贫困地区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2366万亩,支撑江西赣州、云南昭通、贵州黔西、黑龙江海伦等地建设300余处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形成了梦江南、虔农、五色谷等一批市场畅销绿色富硒农产品品牌,推动贫困地区走上富硒产业致富之路。

三是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指导贫困山区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研发推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加强对重大灾害隐患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有效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四是积极开发地质景观资源,发展地质文旅新产业。在贫困区调查发现各类地质遗迹景观资源2200多处,其中世界级的有98处,国家级的509处,通过挖掘地质文化元素和特色资源,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5处、国家地质公园5处、省级地质公园26处,推动建设地质文化村10余处,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五是评价提交一批矿产资源,促进矿业开发惠民。加大项目倾斜力度,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地质找矿工作力度,调查发现矿产资源地420多处,联合地方、企业共同评价了新疆玛尔坎苏富锰矿、大红柳滩锂矿和火烧云铅锌矿等一批大型、超大型资源基地,攻克一批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矿业绿色与高质量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稳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