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主页 > 期刊导读 >

南京市雨花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雨花台区以红色文化符号命名,体现了其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传统发扬、基因传承上有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责任。

一、雨花台区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一)雨花台烈士陵园及雨花英烈精神

雨花台烈士陵园作为南京市地标性红色文化符号,其中蕴藏的红色文化记忆极为深刻,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中殉难地之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雨花台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

(二)雨花台区其他红色文化资源

望江矶海军公墓,1949年4月23日的渡江战役中,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起义,支援解放军。4月29日,停泊在长江大胜头关的“惠安舰”(起义舰艇之一)遭到三架国民党军机的轰炸,“惠安舰”6名官兵牺牲。六烈士遗体先葬于挹江门姜家园,后迁葬中华门外望江矶海军公墓。雨花台区共青团路,1957年南京近万名共青团员和青年义务修筑而成,而且共青团路曾经是从雨花台烈士陵园里面穿过的一条路,这其实是对雨花英烈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秦淮新河,建于1975年,当时全部采用人工挖河施工,参与民工总数达到22万人,技术难度大、工程量浩大,体现了当时老百姓的集体智慧与艰苦奋斗精神。宝钢集团梅山公司,地处梅山街道,其50年的光辉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创新创业的“双创”精神。

二、雨花台区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发掘程度不够

在发掘范围上,雨花台烈士陵园建园规格高,开发比较充分,其他资源发掘利用有限,有些甚至基本未被发掘。在发掘程度上,现已发掘的资源中,没有做更深入的针对性挖掘、更广泛的衍生性发掘和更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发掘。

(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系统性不足

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多为散发型点状利用,没有通过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逻辑维度将不同的红色资源点结合起来,发挥不同资源点的互联、互通、互补作用,使其更好的呈现红色文化之间的基因传承、系统关联和逻辑自洽。一些红色文化的利用有标签化倾向。

(三)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实效性不足

在利用途径上,重静态展示轻动态体验,重参观聆听轻互动实践。在文化资源的利用上大多数重表达、轻效果,与真正能让受教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用好雨花台区红色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挖广纳,丰富红色雨花素材库

1.收集红色文化资源素材。深入广泛挖掘更多红色史实、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充实雨花台区红色文化资源库。可动员社会力量,通过集中征集、地域走访、群众访谈、烈士后代座谈等形式收集汇总,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2.理清红色文化资源家底。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时间轴对区内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以东部雨花台片区、中部软件谷片区、西部梅山片区作为区域面对区内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空间归纳;从雨花台区红色文化的传统历史文化渊源、地域文化浸染、红色基因传承的逻辑链对区内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逻辑整合。

3.进行“红色文化+”研究。可拓展 “红色文化+”研究,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探索红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历史渊源和地域缘起,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雨花台区的地域文化中寻找红色文化的根脉和土壤。杨邦义的民族忠贞大义,浡泥国王墓体现的民族兴旺之势,南京大屠杀丛葬地流露的民族衰落之境,雨花台迸发的信仰引领之力,软件谷展现的民族复兴之态,古今对比,历史的跌宕起伏,更显红色文化带来的民族复兴的巨大价值,也更具情感冲击力。“红色文化+”研究不会改变红色文化的定义,却能为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价值提供更强的逻辑支撑。

4.加深雨花英烈精神研究。将“两高一大”的雨花英烈精神与具有时代价值的各类精神相结合,寻找雨花英烈精神与中国精神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生生不息的生存土壤,欣欣向荣的未来走向。如“雨花英烈精神+民族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时代精神”“雨花英烈精神+企业家精神”[2]“雨花英烈精神+党员干部精神”等。深入研究雨花英烈,对雨花英烈进行分门别类的细化深化研究,寻找雨花英烈之间的共性和特性,更生动地展现英烈情怀,比如“雨花英烈之有为青年”“雨花英烈之有志之士” “雨花英烈之巾帼英雄”“雨花英烈之隐蔽战线”等。深入研究典型案例,以一个或几个具有共性的雨花英烈为典型,深入分析其在传统文化土壤和原生家庭背景影响下信仰形成的过程、革命成长的历程,以小见大为雨花英烈精神的形成提供实证依据。通过深化研究,不断提升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附加价值,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时代内涵,为雨花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赋能。